首页 >首页>宏观 > 什么是重置成本法

什么是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一种在资产评估中常用的方法,具体定义和应用如下:

一、定义

重置成本法是指在资产评估时,按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扣除其各项损耗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在现实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评估对象,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评估对象的实体性陈旧贬值、功能性陈旧贬值和经济性陈旧贬值后的差额,以其作为评估对象现实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二、适用范围

重置成本法主要适用于以下场景:

  1. 可复制、可再生资产:如房屋建筑物、各种机器设备等具有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特性的单项资产。这些资产可以重新购置或建造,因此适用于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

  2. 可重建、可购置的整体资产:如宾馆、剧院、企业、车间等。这类资产由于规模较大、结构复杂,难以直接通过市场比较法或收益法进行评估,因此重置成本法成为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三、应用要点

  1. 确定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一个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类似的新资产所需的全部成本。这包括直接成本(如材料费、人工费等)和间接成本(如设计费、管理费等)。

  2. 估算各项损耗:被评估资产的损耗包括实体性陈旧贬值、功能性陈旧贬值和经济性陈旧贬值。实体性陈旧贬值是指资产由于使用、磨损等原因导致的物理性损耗;功能性陈旧贬值是指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功能落后等原因导致的价值损失;经济性陈旧贬值是指资产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如市场需求减少、政策调整等)导致的价值损失。

  3. 计算评估值:在确定了重置成本和各项损耗后,可以通过公式“评估值 = 重置成本 - 实体性陈旧贬值 - 功能性陈旧贬值 - 经济性陈旧贬值”来计算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

四、优缺点

  1. 优点

    • 科学性:重置成本法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评估方法,能够反映资产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真实价值。

    • 可行性:对于不存在无形陈旧贬值或贬值不大的资产,重置成本法只需要确定重置成本和实体损耗贬值,资料依据相对容易搜集。

  2. 缺点

    • 主观性:在估算各项损耗时,需要评估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 局限性:重置成本法主要适用于可复制、可再生的资产,对于无法复制或再生的资产(如艺术品、历史文物等)则不适用。

五、应用场景示例

在房屋估价中,重置成本法被广泛应用。评估人员会根据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建造相同或类似房屋所需的全部成本,并考虑房屋的实体性损耗(如使用年限、磨损程度等)、功能性损耗(如设计过时、功能不足等)和经济性损耗(如市场需求变化、政策调整等),从而得出房屋的评估值。

综上所述,重置成本法是一种在资产评估中常用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也需要评估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并结合其他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判断。